12月17日,全球環境基金(GEF)七期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啟動會暨項目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項目一處處長郭飚、世界銀行首席農業經濟學家Ladisy Chengula等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等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的代表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科研教學單位、企業的代表共50余人,通過現場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會議。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的主要內容是,在黑龍江、江蘇、江西、山東、貴州等地,以水稻、小麥和玉米等大宗作物生產系統為重點,通過開展農業生態系統景觀規劃、氣候智慧型農業可持續示范推廣、生態農業技術集成創新與替代、農產品生態價值評估等活動,構建生態補償激勵機制及利益相關方伙伴關系,推動農業生態系統優化和農產品價值鏈延伸,促進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耕地土壤修復、氣候變化減緩和糧食生產方式轉型的協調發展。
會議指出,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全球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動農業應對氣候變化,不斷強化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當前,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戰略部署,大力推進農業減排固碳,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升減排固碳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這為項目實施提供了行動指引。
會議強調,近年來,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我國相關部門合作,謀劃實施了系列全球環境基金項目。作為全球環境基金“糧食系統、土地利用與恢復”影響計劃的子項目之一,糧農組織和農業農村部共同實施的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和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對推進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要求,要切實加強溝通協作,充分發揮項目指導委員會、專家團隊、利益相關方的作用,構建多部門、多方合力推進機制。各地要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配套,推動本地區項目落實落地。 因地制宜采取多樣化模式和路徑,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系統集成創新,及時梳理總結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多途徑多角度加以宣傳推廣。
會議通過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啟動報告和2022年工作計劃,開展了項目管理培訓,標志著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相關新聞